教學時空
二十一屆“紅燭杯”《新中國初期的外交》
【設計思想】
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營造寬松、開放、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,引導學生合作探究,自主學習,在多元體驗中構建歷史知識體系。設計的理論依據(jù)包括人本主義心理學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景教學論。通過蘇聯(lián)歌曲欣賞、歷史視頻欣賞、歷史短劇表演、圖文并茂的史料、時政信息等多種教學載體激發(fā)學生興趣,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,幫助學生體驗歷史學科蘊涵的時代感。
【教學目標】
1.知識與能力:
簡述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;理解“一邊倒”的必要性;歸納新中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;通過新舊中國外交的對比,提高分析比較歷史事實的能力;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外交的背景和目的,培養(yǎng)學生把歷史內(nèi)容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。
2.過程與方法:
引導學生搜集資料、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,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;采用討論法、角色扮演、史料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,開展師生雙向交流活動,幫助學生學習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。
3.情感、態(tài)度與價值觀:
(1)弱國無外交。若使我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則必須增強綜合國力。
(2)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,感悟周恩來外交才華和人格精神。
【重點難點】
1.重點: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;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。
2.難點: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(huán)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。
【課前準備】
1.學生準備:
(1)課前預習,掌握基本史實;
(2)按照教師的要求,分組搜集資料,排演1個歷史短劇。
2.教師準備:
(1)布置學生的課前預習題。
(2)制作本課多媒體課件,增強教學內(nèi)容的直觀性、生動性。
3.教學環(huán)境的設計和布置:
(1)利用多媒體技術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為背景,配以歌曲《紅旗飄飄》,渲染歷史情境,使學生一進教室就迅速把思緒集中到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。
(2)在教室講臺兩側(cè)各放凳子用于短劇表演。
4.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:
(1)教師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并制成Powerpoint課件,為創(chuàng)設歷史場景,活躍課堂氣氛及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做準備。
(2)學生制作歷史劇的演出道具。
【教學過程】
一、導入新課
通過出示一組舊中國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圖片,引導學生概括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歷史,出示周恩來對舊中國外交的評價,激發(fā)學生思考:新中國外交狀況如何?從而導入新課。
二、講授新課:
一、外交政策和方針1.外交政策
出示材料:《共同綱領》對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具體規(guī)定,引導學生概括新中國的外交政策。
說明: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,概括材料的核心內(nèi)容并提醒學生注意《共同綱領》具有臨時憲法性質(zhì),因此它規(guī)定的外交方針是基本國策而非權宜之機。教師還要介紹獨立自主這一重要歷史概念的內(nèi)涵,因為這一概念是正確、全面理解本課的鑰匙。
2.外交方針
(出示表格),學生分組合作,填寫。
方 針 |
含 義 |
意 義 |
|
|
|
|
|
|
|
|
|
出示《戰(zhàn)后世界形勢圖》
指導學生讀圖,分析二戰(zhàn)后世界形勢的突出特點是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。
出示材料:毛澤東在《論人民民主專政》中指出新中國外交面臨的兩條道路的選擇。
設身處地
如果你是新中國的最高領導人,你將如何選擇? 理由何在?
學生互相討論,教師提示從歷史原因和現(xiàn)實原因兩方面分析。
說明:學生在回答問題后,教師給予點評:比如指出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和缺陷,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。
二、外交成就(板書)
要求學生迅速瀏覽教材,簡要列舉建國初期外交重大成就。
1.與蘇聯(lián)等過建交(板書)
出示圖片:《中蘇建交》。
出示材料:1949.10—1950.10新中國與17國建交,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。
2.毛澤東訪蘇與中蘇結(jié)盟(板書)
出示材料:毛澤東訪蘇和會談經(jīng)過,引導學生思考:你對這次出訪和簽約過程有什么感想?
指導學生閱讀材料,抓住關鍵詞,相互討論,回答。教師小結(jié)。
設計懸念:中國近代史上與俄國曾經(jīng)簽訂過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,《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》也是如此嗎?
出示材料:《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》的核心內(nèi)容。提問:(1)這是一個什么性質(zhì)的條約?(2)它的簽訂在當時有何意義?
播放背景音樂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《紅莓花兒開》等蘇聯(lián)歌曲。(出示照片)蘇聯(lián)援華專家;(出示材料)蘇聯(lián)歌曲;(出示圖片):蘇聯(lián)電影:《列寧在十月》《靜靜地頓河》(出示材料):蘇式服裝:列寧裝、布拉吉;(出示圖片):展現(xiàn)中蘇友誼的宣傳畫;(出示圖片):蘇聯(lián)文學:《海燕》、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。
說明:通過音樂、圖片、文字材料創(chuàng)設情境,讓學生體驗和體會中蘇結(jié)盟帶來的中蘇之間親密友好的關系,深刻理解中蘇結(jié)盟的意義。
3.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(板書)
想一想
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6頁,合作探究,思考以下問題:(1)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何時由誰就什么問題提出來的?(2)該原則包括哪些內(nèi)容?(出示材料)
學生合作解決了以上問題后,集體朗讀,加深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(nèi)容的理解。
試一試
出示材料:聯(lián)系時事政治,美國侵犯中國領空主權,干涉別國內(nèi)政的例子。讓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,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。
出示材料:外交部長唐家璇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評價,指導學生根據(jù)材料概括該原則的提出有何歷史意義?
說明:該設問目的是讓學生將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結(jié)合起來,多角度討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和現(xiàn)實價值。
4.出席日內(nèi)瓦會議(1954)(板書)
視頻欣賞
播放視頻《日內(nèi)瓦會議》,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觀看:
(1)在此之前,新中國有沒有參加過大型的國際會議?(2)這次會議主要解決哪兩個問題?
(3)會議的結(jié)果如何?為什么?
看完視頻指導學生完成以上三個問題。
說明:通過歷史視頻創(chuàng)設情境,使學生融入到歷史情景中,然后讓學生進一步討論探究,教師進行適當引導,學生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、觀點,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,體會到周恩來總理高超的外交藝術和才能,認識到新中國的外交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貢獻。
5.出席萬隆會議,提出“求同存異”(1955)
情境模擬
學生表演《萬隆會議》的歷史劇。
出示材料:周恩來的一段話,引導學生分析: (1)周恩來“求同存異”中 “同”、“異”各是什么? (2)周恩來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該方針的?對會議起到了什么作用?
說明:在歷史課情境教育中,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的角色,參與教學活動中,要學生展現(xiàn)歷史內(nèi)容,要學生去思考,去準備,去親身體驗,在擔當角色—理解角色—體驗角色—表現(xiàn)角色的實踐中,感知具體知識、并在對客觀歷史的具體認識過程中得到情感和認知的升華。
三、課堂小結(jié):
圖說歷史
出示圖片,指導學生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總結(jié)建國初期外交的五大成就。
感悟偉人
出示材料:世界名人對周恩來外交的評價。
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國總理周恩來為我國外交事業(yè)做出了巨大貢獻,受到我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深切愛戴和尊敬,并體會他高超的外交才智。
四、布置作業(yè):
課后探究
日內(nèi)瓦會議后,朝鮮代表評價:“莫洛托夫?qū)⑼饨蛔兂煽茖W,而周恩來使外交變成藝術。”試追尋周恩來外交足跡,品味其外交藝術,撰寫小論文《周恩來的外交藝術評析》。
【板書設計】
新中國初期的外交
一、外交政策和方針
1.基本政策:獨立自主和平政策
2.外交方針
(1)“另起爐灶”
(2)“一邊倒”
(3)“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”
二、外交成就
1.與蘇聯(lián)等國建交
2.毛澤東訪蘇與中蘇結(jié)盟
3.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(1953年)
4.出席日內(nèi)瓦會議,促成印度支那問題解決(1954年)
5.出席萬隆會議,提出“求同存異”的方針(1955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