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時空
10公開教學《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》
課 題: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(fā)展
教學目標
1. 了解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、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》、新三民主義的內容。
2. 理解三民主義在推動中國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作用, 使學生認識到三民主義是當時最進步的思想,但不能領導中國資產(chǎn)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。
教學重點
1. 三民主義的內容。
2. 新三民主義的內容。
教學難點
對三民主義、新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。
教學過程
導入:開門見山,直接引入。
講授新課:
一、細化考點,回歸基礎(由學生歸納完成)
(一)孫中山三民主義
1.歷史背景:2.形成過程:3.內容:4.實踐:5.評價:(性質:影響:局限性:)
(二)孫中山新三民主義
1.背景:2.形成過程:3.內容:4.實踐:5.評價:(性質:影響:局限性:)
二、重點分析,突破難點(通過圖表、材料等講解)
1.三民主義之間的關系?
2.結合材料分析新三民主義的進步
3.新舊三民主義的內容比較
4.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之間的關系?
5.新三民主義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
三、立體結構,回顧已學(學生自主完成)
1.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
2.簡要說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情況
3.民族資本主義出現(xiàn)短暫春天的原因?
4.辛亥革命對習俗風尚的影響有哪些?
5.三民主義產(chǎn)生之前的救國方案有哪些?
6.孫中山一生有哪些重要的轉變?
四、活動探究,反思歷史(學生根據(jù)歷史材料,小組合作)
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為什么能不斷發(fā)展?我們今天應學習他的什么精神?
小結:略。